根据《武汉大学关于本科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实施意见》(武大本字(2016)33 号)精神,为进一步明确新学期教学任务,切实提高本科生教学质量,武汉大学中南医院第二临床学院内科学/诊断学教研室自2022年7月14日开始围绕2022-2023学年第一学期的10门课程,在这个炎炎夏日里组织了19次精彩纷呈的集体备课。
一、集体备课是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
集体备课是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,也是成功教学的重要保障。集本备课必须立足于个人备课的基础之上,以学科备课组为单位进行,在充分研究课程标准和教材的前提下,集体商讨教学方法,共同研究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,同时兼顾学生学情和实际情况,确定教学目标,提高课堂教学效率。可充分发挥集体智慧,集思广益,博采众长,资源共享,并使相关教师养成互相学习,乐于交流的良好备课方式。
二、教研室是承担教学任务的重要基层教学组织
武汉大学中南医院余祥庭副书记、教学办公室魏任雄主任、廖美焱书记、喻明霞副主任、杨杪副主任(兼)、督导徐联芳教授及雷红副教授等高度重视内科学/诊断学教研室的本科生教学质量,就相关工作多次进行深入探讨并提出指导意见:教学工作重在质量和内涵建设,是教学管理部门的责任和义务,应该落脚到教研室以及临床医技科室层面,要扎实投入,做好基础,互通信息,及时反馈,持续改进,真正做到“以学生为本”,上好每一堂课。内科学/诊断学教研室积极落实教学办公室指示,于2022年7月6日组织召开了课程质量改进工作研讨会,详细制定了暑期规范的集体备课计划。
余祥庭副书记现场视察和教学指导
教授参加教研室课程质量改进工作研讨会
三、教研室积极落实集体备课制度
在内科学/诊断学教研室主任赵秋教授的领导下,教研室根据下学期课程安排,针对《CPPT3》、《诊断学》、《诊断学实验》、《临床伦理与职业态度》(临床医学5年制、5+3、8年制)、《临床诊断学》(预防医学专业)、《诊断学》(基础医学专业)等10门课程组织了19次集体备课,提前部署每一次集体备课的主持人、主备老师、参与老师、备课章节和体时间地点等,并邀请教学办公室领导及督导教授莅临指导。
按照“老教师重说课,新教师重试讲”的原则,各位授课教师充分熟悉教学大纲,吃透各章节的知识点和重难点,精心准备教案,作好说课和试讲准备。在教案中明确了学情分析、教学目标、重难点、教具准备、教学环节、教学方法、教学手段和课程思政及执医考点等。资深教师通过5-10分钟的说课环节,展示了课程整体构思的指导思想、三维目标的拟定及各个环节设计的理性思维、教学策略设计等。新教师试讲对于提高教师教学水平、保证教学质量起到了积极作用,通过反复“磨课”,能使老师们不断成长、提高与创新。其他参与老师集体讨论教学过程中遇到的各种教学问题,积极探索新的教改思路,反馈教学效果,改进教学方法,交换教学资料,实现了资源共享。教学督导团队严格把控每次的备课情况,针对不足之处提出了具体的反馈意见,进一步体现了集体备课的制度效能和优越性。
消化内科赵秋教授带领教师团队进行《CPPT3》集体备课
教学办公室书记及教学督导廖美焱教授指导《CPPT3》集体备课
呼吸内科程真顺教授带领教师团队进行《诊断学》集体备课
督导徐联芳教授、雷红教授指导《诊断学实验》集体备课
张元珍教授带领教师团队进行《临床伦理与职业态度》集体备课
《临床诊断学》(预防医学专业)与《诊断学》(基础医学专业)集体备课
四、充分发挥“传、帮、带”作用
教研室充分发挥了骨干教师的示范带头作用,通过“传、帮、带”的方式,有效促进了新教师的授课技能和教学质量的提高。。集体备课凝聚了多位骨干教师的教学智慧,帮助年轻教师迅速成长,如《诊断学实验》课程中有几位新教师参与了集体备课,使他们能够快速胜任角色。这种集体智慧也让他们对“教学相长”有了深刻理解,在督导教授和骨干老师的指导下,对技能操作课程的教学设计、反馈评价体系有了更直观的认识。同时,也明白了教学方法的重要性,通过互相交流,更新教学形式,从临床情景导入、以问题教学为中心调动学生、凝练教学目标及难重点、规范示教和练习,到随堂反馈,理论及实践考核,不断打磨,为我们新学期的技能教学课堂奠定了良好的开端。
内科学/诊断学教研室将继续以培养教学人才为出发点,以服务学生为中心,完善教学内容和方法,开发教学资源,促进教学研讨和经验交流,将教育教学水平推上新的台阶。
新教师试讲腹穿操作
新教师试讲医患沟通
文:杨杪
图:杨杪、许钟、罗宁、王小芹、陈慧芳
审核:喻明霞、何星星
2022.09.06