主讲人:感染科——梁科
一、简介
1.2006年流调中国HBsAg携带率7.18%,慢性HBV感染者约9300万,其中慢性乙肝患者约2000万)
2.传染性强,流行面广,治疗难度大
3.住院人数多,是我国肝硬化和肝细胞癌的主因,存在许多未解决的问题
4.目前仍然是我国第一大传染病
二、慢性乙肝感染的自然史
三、乙肝标志物
1.血清免疫学标记物(乙肝两对半):
HBsAg 抗-HBs
HBeAg 抗-HBe
抗-HBc
2.分子生物学标记:
HBV DNA:PCR法检测
四、根据ALT 与HBV DNA 决定是否抗病毒治疗
五、正确的病情评估及选择合理的应对策略
e抗原阳性慢性乙肝(俗称“大三阳”)——HBsAg+、HBeAg+、抗HBc+、HBV-DNA+
“大三阳”携带者(ALT正常) 不需要抗病毒治疗
“大三阳”慢性乙肝(ALT异常) 需抗病毒治疗
e抗原阴性慢性乙肝(俗称“小三阳”)——HBsAg+、HBeAg-、抗HBc+、HBV-DNA+
“小三阳”携带者(ALT正常) 不需要抗病毒治疗
“小三阳”慢性乙肝(ALT异常) 需抗病毒治疗
注:HBV DNA的阳性与否或水平高低,并不能决定是否慢性乙肝,也不能决定是否需要治疗。
六、当前乙肝抗病毒治疗药物
干扰素
普通干扰素α
聚乙二醇干扰素α-2a
聚乙二醇干扰素α-2b
核苷类似物
拉米夫定
阿德福韦酯
恩替卡韦
替比夫定
七、两类抗病毒治疗方案的优缺点
八:选择治疗方案需考虑的因素
是否需要治疗?
是“大三阳”还是“小三阳”
何时为最佳治疗时机?
是否有肝硬化
有无免疫紊乱等相关性疾病
年龄
治疗目标
是否有生育需求
能否接受长期用药
肝功能正常的携带者无需治疗
“小三阳”为难治型乙肝,治疗时间更长
转氨酶升高者,尤其是青少年时期
已经发生肝硬化者不适合干扰素治疗
有免疫调节禁忌症者不适合干扰素治疗
年轻患者首选干扰素治疗
期望达到停药后持续缓解者首选干扰素
有生育需求者首选干扰素(无论男女)
不能接受长期用药者可首先尝试干扰素
九、干扰素的发现源于对病毒的“干扰”
1957年Alick Isaacs 和Jean Lindenmann从流感病毒的鸡胚试验中发现了可以一种干扰流感病毒生长的物质——干扰素
干扰素的发展演变:
1976--干扰素首次成功用于治疗慢性乙型肝炎
1986—全球第一个基因工程干扰素
2000--全球第一个长效干扰素
普通干扰素
皮下注射后迅速吸收
血清半衰期短(3–8小时)
给药频繁,每周3次注射
峰浓度和谷浓度相关性副作用
长效干扰素
吸收缓慢
半衰期长
只要每周注射一次
血液浓度更稳定,副作用更少
干扰素的适应症
1. HBeAg阳性者,HBVDNA≥20000 IU/ml, HBeAg阴性者,HBV-DNA≥ 2000 IU/ml
2. 2×ULN ≤ ALT ≤ 10×ULN ,总胆红素< 2×ULN
3.ALT≤2×ULN,但肝组织学≥G2炎症坏死
下列因素者常可取得更好的疗效
1.治疗前高ALT水平
2.HBVDNA浓度<2×108拷贝/ml
3.女性
4.病程短
5.非母婴传播
6.肝纤维化程度轻
7.对治疗的依从性好
8.无HDV、HCV或HIV合并感染者
9.治疗12周时的早期病毒学应答对预测疗效也很重要
干扰素的禁忌症
绝对禁忌症:妊娠、精神病史、未能控制的癫痫、未戒断的酗酒或吸毒者、未控制的自身免疫性疾病、失代偿期肝硬化、有症状的心脏病
相对禁忌症:甲状腺疾病、视网膜病、银屑病、既往抑郁病史、未控制的糖尿病、高血压,治疗前中性粒细胞<1.0×109/L,血小板<50×109/L,总胆红素>51umol/L
干扰素治疗前的检查
肝肾功能、血常规、血糖、甲状腺功能
病毒学标志物、HBV-DNA
心电图
排除自身免疫性疾病
早孕实验
干扰素治疗的疗程如何?
至少48周,即一年
干扰素治疗的病人三分之二以上是在治疗半年以后出现疗效反应
停药之后还有10%左右的病人出现疗效反应
早期无反应停药或一出现疗效反应就停药是不可取的
抗病毒治疗的随访监测指标
血常规:开始治疗后的第1个月,每1~2周检查1次,以后每月检查1次,直至治疗结束
肝功能:治疗开始后每月1次,连续3次,以后随病情改善可每3个月1次
病毒学标志:治疗开始后每3个月检测1次乙肝两对半和HBV DNA
其他,每3个月检测1次甲状腺功能,必要时定期评估精神状态
干扰素副作用
1.流感样症候群
2.一过性外周血细胞减少
3.精神异常
4.自身免疫性疾病
提高抗病毒治疗疗效的关键点
选择合适的治疗时机和合适的治疗方案(如前所述)
定期随访和与医生的充分沟通
保持良好的心态,积极应对治疗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或不良反应
坚持治疗,保证充足的治疗时间,切莫擅自停药或更改治疗方案
哪些指标可以判断治疗目标有无达成?
常用的检测指标
转氨酶(ALT)
乙肝病毒载量(HBV DNA)
e抗原血清学转换(e抗原消失,并出现e抗体)
表面抗原血清学转换(表面抗原消失,并出现表面抗体)
乙肝治疗监测各项指标的临床意义
十:总结
年轻初治乙肝抗病毒治疗宜首选干扰素
选择合理的治疗时机非常重要(转氨酶高于正常值的2倍,低于正常值的10倍)
e抗原血清学转换是评估治疗好坏的重要指标
终极治疗目标是表面抗原(s抗原)血清学转换
定期随访很重要